提起小时候家里那些磕磕碰碰的老物件,除了小勺子,那厚实笨拙的搪瓷杯,绝对能在记忆里占个好位置。它不像现在的玻璃杯那么剔透,也不如保温杯那么花哨,就是简简单单一个铁皮骨子,外面裹着一层硬邦邦、亮晶晶的瓷釉,沉甸甸的,特别有存在感。
那搪瓷釉面啊,刚买来时是雪白锃亮的,印着些简单的图案和红彤彤的大字。最常见的就是“囍”字、“为人民服务”、或者几朵大红花,再配上醒目的“奖”字——甭管是不是真得的,家家好像都有那么一两个。日子久了,这层“面子”可就不那么光鲜了。杯口边缘最容易掉瓷,露出底下黑黢黢的铁胚,看着像豁了牙。杯身上也难免留下些“战绩”:磕掉一小块的、被烫得釉面起泡发黄的、或者被磨得图案都模糊不清的。可奇怪的是,这些伤痕非但不觉得丑,反而像勋章一样,记录着它陪我们走过的岁月,摸上去,手感也莫名踏实。
这杯子,真是家里的“万能选手”。早上,爸爸用它冲一大杯浓茶,茶叶梗子沉在杯底,热气混着茶香直往上冒。他捧着杯子,一边吹气一边小口嘬着,那“吸溜吸溜”的声音,就是清晨最熟悉的闹钟。中午,它可能就成了厨房里的量杯,妈妈舀米煮饭,或者和面时用来舀水,磕在搪瓷盆沿上,“哐当”一声脆响。到了晚上,它又化身我们的专属奶杯或糖水杯。奶奶冲一碗热腾腾的麦乳精,或者化开一碗白糖水,倒进搪瓷杯里。我们两只小手紧紧捧着那温热的杯壁,小心翼翼地喝,杯沿磕碰着小门牙,发出轻轻的“咔哒”声,心里是暖融融的甜。
它最让人佩服的就是那份皮实劲儿。不小心失手掉地上?“咣当”一声巨响,吓人一跳!可捡起来一看,顶多又添个新疤,或者砸出个小坑,擦干净照用不误。它不怕烫,开水直接往里灌;它也不娇气,刷洗时钢丝球蹭几下也没事(当然,釉面就更花了)。有些杯子,年头久了,杯底积了厚厚的茶垢,刷都刷不掉,大人们说那是“养”出来的,有年头的东西才这样,喝起茶来更有味儿。
最难忘的,是那些共享的滋味。夏天午睡醒来,迷迷糊糊,看到桌上晾着半杯白开水,一定是妈妈提前准备的。抱起来“咕咚咕咚”喝下去,那搪瓷特有的、混着一点点铁锈和旧茶味道的气息,混着凉白开的清冽,瞬间解了渴,也驱散了暑气。家里来了客人,爸爸也总是拿这搪瓷杯倒茶待客,杯口边沿可能还带着点掉瓷的黑边,但那份朴实的热乎劲儿,比什么都真诚。
现在家里的杯子,玻璃的、陶瓷的、不锈钢的,又轻巧又漂亮,功能还多。可偶尔在旧货市场或者老家柜子深处,再遇见那些浑身是伤、印着褪色红字的旧搪瓷杯,心尖儿还是会轻轻一颤。它盛过清晨的浓茶,装过午夜的温奶,记录过爸爸的辛劳,也甜蜜过我们的童年。那沉甸甸的手感,那磕碰的脆响,那掉瓷的斑驳,甚至那洗不掉的茶垢味儿,都成了记忆深处最醇厚、最踏实的背景色。它不是什么值钱的古董,却是那个物资虽不丰盈、但生活热气腾腾的年代,留给我们最朴素、也最温暖的注脚。老伙计,你家的柜子里,还藏着这样一个“伤痕累累”的老搪瓷杯吗?